查看原文
其他

李宇明 | 与残障人群共享中华文明——序郑璇主编《中华手语大系》

语标 2023-07-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 Author 李宇明

听力与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然而,耳病和听力障碍的阴霾却袭扰着人类。“爱耳日”的设立就是旨在让大众了解致聋病因,加强耳聋预防、科普耳聋危害、增强全民的爱耳意识,懂得“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的重要性。

2000年3月3日,首次全国爱耳日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今天是第23个全国爱耳日,特别刊出《与残障人群共享中华文明》一文,敬飨读者。本文系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为北京师范大学郑璇教授主编的《中华手语大系》所作序言。







如何对待残障人群,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展残疾人三项康复工作: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聋儿听力语言康复、白内障复明。湖北省民政厅为此开办了“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年过六旬的张家范女士,虽不是中心主任,但却是一位操心主事之人,有事业心,有权威,人们都尊称她为“太婆”。太婆把湖北省当年的防聋治聋专家武展元、张万化等先生请做顾问,听说我在研究儿童语言,也把我看作专家,聘为顾问。由此我开始接触聋人语言问题,至今已有30多年了。

与其说我去康复中心当顾问,还不如说是去学习。在那里,我了解了聋儿语言康复的基本状况,包括聋儿家长的心理状态;了解了国内外语言康复的新动态,包括当时日本倡导的“聋健合一”康复模式,即让有一定残余听力的聋儿与健听儿童同班上课,聋儿有良好的自然语境,健听儿童也可获取心智之益。我认识到,聋儿语言康复是一番大事业,也有大学问,不仅自己带着科研意识去工作,还把我的学生许昌洪、袁悦介绍到中心,后来我的学习教育专业的妹妹也到中心工作,他们都在这一领域做出了成绩。我把语言学知识、儿童语言发展理念用在语言康复中,与中心的骨干教师一起,编纂了《聋儿语言康复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教程秉持“全面康复”的理念,有三编24单元,包括听觉训练、语言训练和智力训练,后面还附有《聋儿语言康复发音训练操(试行)》。据说,这是国内首部公开出版的供教师和聋儿家长使用的聋儿语言康复教材,效果不错,1994年还获得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5单位颁发的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2等奖。我还发表了论文《聋童声母获得状况研究》(与徐昌洪合作,《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创刊号)、《汉族聋童语音发展的规律及康复对策》(与陈三定、徐昌洪合作,《中国聋儿康复》1995年第1期)。因语言康复工作,认识了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的高成华、孙喜斌教授和万选蓉老师,结识了北京同仁医院临床听力学专家张华大夫,还有吉林、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的聋儿康复专家。这段经历成为我人生难忘的篇章。

2000年我调入教育部、国家语委,之后又到北京语言大学工作。岗位变更使我脱离了语言康复的实践,但也有机会以更宽广的视野关注语言病理学事业。比如,在李卫红主任和程凯副理事长的关心下,2011年国家语委与中残联共同立项,支持顾定倩教授的团队进行“国家通用手语标准”研究,支持钟经华教授的团队进行“国家通用盲文标准”研究。2016年,北京语言大学成立语言康复学院,建立了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语言病理学教育体系,牵头制定了国内第一份《中国失语症语言评估量表》。作为国家语委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成员,2018年我参与了《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和《国家通用盲文方案》的审定工作;2020年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的审定工作,2021年两会期间,通过屏幕看着聋人代表用手语“唱”国歌,真是心潮澎湃。2021年,复旦大学龚群虎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汉语和部分少数民族语言的手语语料库建设研究”结项,我主持了验收评审会,获益良多。这个项目的研制者中,就有郑璇教授。

郑璇是我熟悉但至今尚未线下晤面的学者。她是江城武汉的姑娘,幼年失聪,经家庭语言康复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是“聋健合一”模式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从小到大,一身光环。她在武汉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又考入复旦大学师从龚群虎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是我国首获语言学博士学位的听障人。她曾赴美担任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孔子课堂的教师,出访过挪威和日本。她喜爱阅读,喜爱创作,喜爱舞蹈,跳《千手观音》,跳《踏歌》,跳《孔雀飞来》。她能够熟练使用汉语、英语、中国手语和美国手语,在聋人和健听两个群体、中国和外国多边学界无碍交流。她创立了“汉语—手语—沟通技能”的聋教育三位课程体系,主编的《手语基础教程》广被业界选用,加印达8次之多,创手语教材国内销量记录。她热心聋人公益事业,国内听障人士的社会活动,几乎都可发现她的身影。

近些年,我一直思考如何让特殊人群分享社会信息。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特殊人群若不了解社会发展的新信息,就将加深本有的社会鸿沟,使特殊人群更加边缘化。比如,有更多的电视台开办手语节目?有更多的电视节目配手语同译?博物馆、博览会增加手语解说?特别是当灾难、疫情发生时,信息获取的弱势人群更需要得到应急服务。在筹建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的过程中,郑璇当然是牵头组织手语应急的最佳人选,我们的线上交往逐渐频繁起来。好像我们并没有线下见过面,但却早已熟识。

有一天,接到她发来的《中华手语大系》,并问我能否为大系做序。我打开文件包,真是惊喜交加。大系分三部:《手语说汉字》《手语读论语》《手语诵唐诗》。第一部《手语说汉字》,有数字、自然、生物、身体、人伦、器物、性状、动作等8篇,每篇选讲若干汉字,共计76字。这些字,都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今日仍在常用,且构词能力较强,是基本字。讲字,先结合甲骨文字形讲字理,再解说字形演变明字义,配上手语打法教手语技能,最后再把相关词语强化出来起巩固作用。是讲字,也是在讲语言、讲文化、教手语,一举多得,引人入胜。

《中华手语大系》第一册《手语说汉字》

第二部《手语读论语》,10篇97句,皆《论语》经典名句。每句配上国家通用手语的翻译视频,正面、半侧面交替播放,以便学习。字幕中有现代汉语翻译,同时列出中国手语的书面转写,便于同时学习汉语与手语。

《中华手语大系》第二册《手语读论语》

第三部《手语诵唐诗》,16篇55首,皆是脍炙人口、贴近生活的名篇,且易于用手语展示。每首诗先呈现原文,然后“以诗译诗”,翻译为现代汉语,以手语诵读,读者可从中感受到诗律之美、诗意之妙和手语的韵律、节奏。诗歌翻译不易,某种意义而言,诗歌是不可翻译的。编者直译、意译有机结合,尽量保持原貌,又适当做些发挥。每首唐诗的现代翻译和手语诵读,都可以视为再创作。部分唐诗,作者利用手语的韵律、韵脚、停顿等做成“手语诗歌”,这种独有风味的手语诗歌与常规诵读并置,更多了几分情致。

《中华手语大系》第三册《手语诵唐诗》

听着书中的标准配音,品味着精美的摄影与绘画,咀嚼着汉字唐诗《论语》名句,欣赏着手语模特的奇妙手势,实在是审美珍馐。手语如此奇妙,懂点手语该有多好。郑璇有个“新时代,新手语”愿景,希望手语成为健听人和聋人彼此沟通连接的纽带,甚至成为健听人爱学、常用的语言。此时的我有些理解她了。据说有些国家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手语课程,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一种新奇的符号系统,还能更好了解听障群体。

这套大系由听障人士与健听人士合力完成,十分切合平等赋权的现代残障意识。主要制作者和作品呈现者都是听障人士。大系的另一位主编是邰丽华女士,她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千手观音》的领舞,精缩舞剧《化蝶》的主演。手语模特都是具有丰富舞台经验的听障艺术家,插图绘制都是听障画家、听障摄影师,朗读配音都是达到普通话一级甲等的听障口语者,手语打法研讨人员多为经验丰富的听障教师,视频的拍摄和剪辑亦均由听障者创业团队完成。这些听障人士为何能够如此成功?他们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享有者,还是中华文明的贡献者。我觉得,也正是他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条件享有中华文明,而后方能成为文明的创造者。“共享文明、共创文明”是个理想,人类社会距此理想还有不小距离。

今日立冬,北京迎来辛丑年第一场大雪,银装素裹的雪天里,更利于冷静思考。《中华手语大系》更深层的意义,是把文化注入手语中,可使中国手语具有更强的文化表现力;是向听障人群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让其共享主流文明,继而可望与主流社会一起创造文明。对待残障人群,不能仅仅是不歧视,仅仅是得到社会的照顾救济,更要尊重他们,创造各种条件充分激发其潜能,使之成为社会的建设者,甚至能够像《中华手语大系》的编创团队一样,成为文明的创造者。

如何对待残障人群,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残障人群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更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


李宇明

2021年11月7日

农历辛丑年立冬之日

序于北京惧闲聊斋

往期推荐

为什么“110"读成“幺幺零”,而不是“依依零”?

全国爱耳日:关注听障,点亮梦想

《国家语委专家建议》征稿启事

商伟凡:中国地名罗马化的困境与出路

本期责编:饺子君

语标

你的语言风向标

-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